close

undefined

想像一個畫面,當家中賓客不小心打翻了飲料杯,你會如何回應呢?
大多數的人多半會是趕忙過去幫忙擦拭,告訴對方「沒關係!」,讓賓客安心別介意。

然而,若今天主角換成是「自己的孩子」呢?
「怎麼這麼不小心」、「怎麼這麼笨呢,這樣也會打翻」「為什麼就不能注意一點哩?」
「幹嘛給我惹麻煩咧,就只會糟蹋人」等等

事實上,只要事關自己的孩子,所有事情似乎都有了不同的嚴重性。

你有誇大嚴重性的傾向嗎?

#當孩子的行為不如我們所願時,有沒有別的事情才是升高我們心中憤怒的因素?

生氣只是冰山上,更值得探索的是,憤怒底下所代表跟蘊含的是甚麼?


媽媽過勞三階段:
第一階段:儲備的精力用盡,若此階段未獲得即時的幫助和支援,無法宣洩過度飽和的壓力,就很快會來到第二階段。
第二階段:自我感喪失和疏遠:媽媽知道他必須繼續運作,但已不知道該怎麼做到,唯一出口就是從情緒面切斷壓力來源,讓自己像個機器
人一樣,完成無法逃避的工作。精疲力竭的母親會找顧自己的孩子,但不帶任何情感,心不在焉做著應該要做的事情:準備三餐、放洗澡水
、清理飯桌、放洗澡水、哄小孩睡覺。最後,沒有人幫助的母親會陷入憂鬱中,越來越沒效率,漸漸地,進入過勞第三階段:怒罵、打小孩
、懲罰等。

過勞的起因並非女性的脆弱,或是有比別人更痛苦的過去,而是她與周圍互動的結果。
不需要給她藥物,需要治療的不是她,而是需要重新設想他周圍的環境。一位瑞士小兒科醫生就證明了父親們也會經歷一模一樣的狀態,
如果留在家裡照顧寶寶的是他們的話。

最易怒、最沮喪、最疲累和壓力最大的父母,
是最常施以體罰的父母,所以,
孩子是因為父母自己的痛苦而受罰,不是因為他做過或沒做的事情。

#壓抑的情緒無法被表達與聆聽,他們就會重新活化

 

自我練習:

一、不帶罪惡感觀察自己:花幾天觀察自己對孩子的互動

1.我實際跟孩子相處時間有多少?(專注在孩子身上,不是一邊做飯一邊監督他)

2.我如何讓他參與我的活動,如做菜、整理、記帳等?

3.我怎麼餵他

4.我怎麼親他

5.我怎麼摸他

6.在摸他時我有甚麼感覺

7.我如何聆聽他的情緒?

8.我如何處理他的小過錯?

9.我如何拒絕?

10.我如何鼓勵他獨立

11.我如何幫助他、允許他成長?

12.我如何聽他訴說自己的生活?

13.我如何跟他談論我自己和我的生活?

14.我如何接受他成長且離開我,跟我不同?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Aroma Princ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